【烘焙小常識】第210篇
《台灣最早的蛋黃酥》
回憶台灣早期的糕點、麵食
《台灣之最 》第一篇
前一篇《從中秋看月餅的變化》接獲不少回應,
有人很好奇想看到,
早期中秋月餅的八角盒是長怎樣?
但那些木模都己遺失,我只好畫個示意圖。
有人也很想看到,
早期的蛋黃酥又是如何?
如果真要追朔它的起源,
早在民國50年我當學徒時就有了。
現在就來談談,順便回味一下:
台灣最早的蛋黃酥究竟是什麼樣?
我特別做了5個,還原當時的模樣,
那時候的形狀是橄欖形,一個總重240克,
民國50年代還是農業社會,只『重量』不『重質』,
什麼東西都很大,吃得飽就好,外表長怎樣就其次了,
可是隨著時間的增長,社會的繁榮,
這種『重量』不『重質』的觀念也被翻轉,
變成『重質』不『重量』,己經縮小了很多,
講究的是外觀的美麗,再大的也不重要了。
早期的蛋黃酥,表皮是菠蘿皮並非油皮,
內餡同樣是黑豆沙裡面也是包一顆蛋黃,
烤前同樣擦蛋液,可是不用芝麻點輟,
而是用三叉形叉子劃成波浪狀,
冷後再對切(是斜切,才能顯現較大的內餡),
讓蛋黃露出,擺飾於廚窗,全年365天皆有賣。
大約隔了兩年(民國52年左右),
蛋黃酥有了新種,『重量』也減少了一半,
那就是『花生蛋黃酥』,這個口感綿密有著花生的香味,
但是隨著月餅的變化,這兩種口味,又重回廚窗擺飾。
民國60年代,送禮風氣逐漸興起,
那種『俗擱大碗』的橄欖形狀,
才慢慢演變成包油皮的乒乓球狀,
只是那時還不太流行,
近來更由於烘焙教室的興起,才推廣了蛋黃酥的流行!
現在蛋黃酥更加精緻,
己走入立體造形的境界,
微妙的造型吸引更多人的購買,
可愛的模樣獲得小朋友的喜歡,
種種的變化,不得不說:
時代的改變真快呀!
國寶級糕點師傅與你
分享更多傳統小食
《#細説饅頭》
博客來:https://is.gd/r3SWTk
金石堂:https://tinyurl.com/y6ljfeqj
momo:https://bit.ly/33lM7nv
讀冊TAAZE:https://is.gd/TlQVql
誠品:https://tinyurl.com/y3b6z8mk
三民:https://bit.ly/37baJQW
《#懷舊糕餅1》:(熱銷增訂版)
《#懷舊糕餅2》
《#懷舊糕餅3》
《#懷舊糕餅4》
博客來:http://bit.ly/2lAfsYa
金石堂:http://bit.ly/2lCyBIX
TAAZE:http://bit.ly/2lFf6PS
誠品:http://bit.ly/2m1K2Ky
三民:http://bit.ly/2k7w5du
momo:https://bit.ly/33lM7nv